您当前所处位置: 首页 > 目的地 > 长城旅游 > 长城旅游资讯

许嘉璐论孝--盂兰盆节 唤醒心底的至孝情感

http://www.mipang.com时间:2010-11-12  来源:米胖旅游网  点击:2206

 

    9月3日,农历七月十五,在浓郁、高洁的百合花的香氛中,在诸佛菩萨、龙天护法、六道众生的欢喜赞叹下,龙泉寺盂兰盆法会正式拉开了序幕。

 

    法会的形成渊源于八百余字的佛经《佛说盂兰盆经》,经中说:目犍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,不得救拔。因而驰往白佛。佛为说救济之法,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,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,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,供养十方自恣僧。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,生人、天中,享受福乐。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。

 

    盂兰盆法会,是一场充满欢喜、感恩、报恩的盛大节日。这一天,恰逢为期4个月(今年有闰五月的缘故)的龙泉寺“结夏安居”(出家人静修)圆满结束。僧众清净修行,福慧俱增;大众礼敬供僧,种福田,并依三宝之力救度自己亡逝之亲,慎终追远,孝亲报恩。

 

    百善孝为先。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,其根本性的教义“四谛”--苦集灭道,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结合起来,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形成了这个节日。再加上佛教经典故事中的“目犍连救母”的缘起,让这个节日既有来自于佛教诞生地古印度的寻根溯源,也有根植于中国土壤的鲜活、亲切和实际效用。如果说,霪雨霏霏的清明节,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、纯粹寄托哀思的一个基调沉重的日子,那么夏去秋至之间的盂兰盆节,则让这种对亲人的追忆陡然增加了强大救拔的力量--因为我们依靠佛陀的力量,依靠斋供德慧具足僧宝的力量,我们就有信心超荐累身累世的父母、冤亲债主和一切有缘的如母有情。我们的历代宗亲、六亲眷属有救了!于是,每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,佛欢喜,人天欢喜,众生欢喜!全国各寺院,在这天或消灾祈福,或供僧斋僧或诵经施食,或水陆超度,都以各自的或现代或传统的方式,传达着佛教利国安民,孝亲报恩的精神。

 

    昨日,龙泉寺的西跨院布置得庄严、喜庆。主会场法台正中巨幅画像上的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,姿态轻盈,慈悲含笑;院落上空,八十八佛虽然有不同的坐姿和手印,但一一法相庄严,颔首微笑;师父一身大红袈裟,心怀法界众生,带领四众弟子,主持隆重而庄严的盂兰盆法会;四众弟子随师唱赞“目连启教世尊宣扬钵和罗饭利存亡脱苦往西方 妙乐无疆 孝行永流芳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”……

 

    在这个诸佛欢喜、孝行流芳的节日里,我们有幸采访了前来参加该次法会的贵宾--前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、教育家、训诂学教授许嘉璐先生,以及部分法师和信众代表,请他们谈谈对“孝”的理解和实践。

 

 

 

许嘉璐:孝是中华文化的重大特色

 

    采访大名鼎鼎的许嘉璐教授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。此时,在龙泉寺的会议室里,与师父比肩而坐的他,更显露出一位教育家的本怀,一位熟谙中外文化学和宗教学、训诂学等领域的大学者的本色。从政前的他,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、中文系教授,这次除了以亲身全程参加盂兰盆法会表达对龙泉寺、师父及信众通过宗教仪式弘扬孝文化表示敬意以外,还在佛学教育、人文宗教教育等领域与师父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。他跟师父是多年的朋友,他担任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理事长,师父作为宗教界人士应邀担任理事。这是他第二次参访龙泉寺。聆听两位智者的谈话,纵横捭阖,着实是一种心灵和智慧的启迪。

 

    谈及对“孝”的理解,许教授侃侃而谈到,“孝是中华文化的重大特色。就我目前观察、研究,世界几大文明,如此强调孝文化的,只有中华民族。这不单单是指汉族,56个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,在孝方面有共同的文化认同。

为什么?人是有感情的动物,懂得反馈。通过反馈对于父母报恩,这就是孝。孝是对人最本质的要求,不孝等同于禽兽。只听讲过有杀人犯杀母弑父,却没听讲过小老虎长大了会吃掉大老虎,人若不孝,就是禽兽不如!


    没有孝,就不会有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深情,佛教称之为‘慈悲’,基督教称之为‘博爱’,也就更谈不上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。儒家说,‘孝’为仁之‘本’,‘本’就是根,其他的品德都由此而萌芽,而生长。龙泉寺在学诚法师的引导下,众僧、信众开办这场法会,虔诚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,非常好,非常有意义。

    我曾经在课堂上,为学生逐字逐句地讲解过孟郊的《游子吟》这首诗,最后的结论就是每个字都有意义,不能换。‘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’。从修辞对仗上来说,是巧对。但我想重点教给学生们的不是格律问题,而是其中的深刻内涵。为什么是‘手中’,为什么又是‘身上’?是说明母亲把对儿子的爱一针一线缝进了衣服里面,无灵无知的“线”化作儿子须臾不可离的衣,这是哲学家所说的‘隐喻’:以可见、有限之物表达可感、无限之情。为什么是‘临行密密缝’?游子要出门了,慈母把儿子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,一针一针又加密缝了一遍。为什么‘意恐迟迟归’?儿子临行前也许对母亲说,一个月后即归。母亲肯定不希望儿子‘迟迟归’,但母亲知道,一旦出了家门,归期就说不准了,所以只能用手中线把衣服缝了用缝,缝结实了,好伴随已长大成人的儿子应付外面的辛劳和风雨,愿其早早回,又恐其迟迟归。‘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?’‘寸草心’出典于《左传》,‘结草’相报,转指为人儿女的这番孝心。‘三年’我认为不是泛指,而是定数,母亲生产,就冒着生命危险,如同经历一场生死关。这种恩,我们报得了吗?报不了!孩子出生以后,‘三年不离于怀’,孩子吮吸乳汁就是在吸母亲的血,三岁之前一直要让母亲抱着。这种恩,我们报得了吗?报不了!目犍连即使把母亲从饿鬼道中救出来,也报不了母亲的恩德!